曹刚律师

曹刚律师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辽宁省消防条例》起草人之一,公安部《建筑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火灾事故调查规定》起草人之一。代理震惊全国的浙江杭州622保姆纵火案,吉林长春李氏婚纱梦想城724重大火灾,河北固安京东仓库1218火灾,内蒙鄂尔多斯购物中心613火灾,湖南新田1017特大森林火灾,哈尔滨北龙温泉酒店825重大火灾等案件。原任辽宁省消防局法制处处长,参加沈阳商业城特大火灾事故调查,主持沈阳万达广场828特大火灾责任调查工作。现为北京市炜衡(沈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执业证号121...

查看更多
15504008705
业务范围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13066773119 024-31502119
传真号码:024-31502119
电子邮箱:caolawyer@sina.com
微信公众号:ChinaFireLawyer
地址:沈阳市浑南区浑南三路1-8号同方大厦B座6层
业务范围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业务范围> 消防法务 >业务介绍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2006版,
发布时间:2021-11-15 作者:1636905600 浏览:743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是指公安消防部队依法参加火灾以外的其他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各项勤务活动。主要包括: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三条 公安消防部队必须遵循“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快速反应,快速调派力量,正确判断灾情,科学决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营救遇险人员,控制灾情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危害。
第四条 公安消防部队参加抢险救援工作,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的作用,加强与公安相关警种、武警以及安监、卫生、供水、供电、供气、环保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完成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任务。
第二章  组织指挥
第五条 公安消防部队各级指挥员的指挥职责是:组织搜集、上报现场情况,确定抢险救援技、战术措施,部署作战任务,组织协同作战,落实安全保障。
第六条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组织指挥应当坚持“统一指挥、逐级指挥”的原则;紧急情况下,可实施越级指挥。上级指挥员到达现场后,应当实施组织指挥或者授权指挥。
第七条 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事件)时,公安消防部队现场指挥员及相关人员应当参加由政府统一领导的抢险救援总指挥部,了解灾情信息,掌握处置情况,落实领导指示,并按照总指挥部的决策部署,组织指挥部队开展抢险救援行动。
第三章  力量编成
第八条 公安消防部队参加灾害事故(事件)抢险救援时,一般应当根据预案调动力量,并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作战力量编成。
第九条 抢险救援力量编成一般以消防中队为基本作战单位,以作业组为基本作战单元,每个作业组人员不得少于3人,并应确定1名组长负责;必要时,还须安排掩护、预备力量。
第十条 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当调派防化救援车、洗消车、泡沫车等特种车辆和防护、侦检、警戒、堵漏、输转、洗消等特种器材、设备和药剂,并视情报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动公安、石化、卫生、环保、气象等相关部门及单位救援力量参与处置。
第十一条 处置建筑倒塌事故,应当调派抢险救援车、举高车等车辆和生命探测、漏电检测、燃气侦检、救生、破拆、牵引、起吊、支撑等特种器材、设备,并视情报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动建设、公安、卫生、通信、供气、供电、供水等相关部门及单位救援力量参与处置。
第十二条 处置交通事故,应当调派抢险救援车、泡沫车等特种车辆和侦检、警戒、破拆、救生、牵引、起吊等特种器材,并视情报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动公安、交通、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及单位救援力量参与处置。
群众一般求助的救援力量编成原则上以辖区中队力量为主。必要时,可按程序规定调派相应增援力量参与。
第四章 基本程序
第十六条 设置警戒。警戒命令由抢险救援总指挥部统一发布,由公安部门和武警部队负责实施。
第十七条 安全防护。  设立现场安全员,全程观察监测现场危险区域和部位可能发生的危险迹象;在可能发生爆炸、毒物泄漏、建筑物倒塌等危险情况下救援时,应当尽量减少一线作业人员,并加强安全防护;需要采取工艺措施处置时,应当在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合下组织实施,严禁盲目行动;当现场出现爆炸、倒塌等险情征兆,而又不能及时控制或者消除,可能威胁参战人员的生命安全时,应当立即组织参战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并清点人数,待条件具备时,再组织实施抢险救援战斗。
第十八条 抢救人员。通过询问了解和使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侦察检测手段确定被困人员数量、位置后,应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破拆、起重、支撑、牵引、起吊等方法施救。对被倒塌的建筑构件、材料埋压或者被困于容易窒息的现场,应先稳定被困人员情绪,并迅速采取送风供氧、提供饮水和食物等措施,严禁盲目使用挖掘机、铲车、推土机等大型工程机械设备和可能危及被困人员生命安全的救援工具;对毒害物质泄漏的现场,应当使用防毒、救生等工具抢救中毒人员,并及时疏散染毒区周围的人员;对执行高空和水上救生任务的人员,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十九条 排除险情。要根据专家组意见和现场救援力量及技术条件,及时采取冷却防爆、稀释中和、加固破拆、断阀疏导等措施,尽快排除险情。
第二十一条 信息发布。灾害事故(事件)处置结束后,要按照上级指示,确定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时间和发言人,严禁未经批准擅自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第五章 勤务保障
第二十二条 公安消防部队参加抢险救援战斗,必须做好战斗、生活和医疗等保障工作。
 战斗保障。 生活保障。医疗保障
常见灾害事故处置规程
第一章 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处置
石油气是常见的易燃易爆气体,主要用于石油化工原料,也可用作燃料。在生产、储存、运输、经营、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极易导致燃烧爆炸和中毒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理化性质
石油气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稀、丁烷、丁烯等,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石油气通过加压或降温以液态形式进行储存和运输,即为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体积扩大250-350倍左右;气态相对密度(空气=1)为1.5-2(比空气重),液态相对密度(水=1)为0.5(比水轻);在空气中扩散较慢,易向低洼地区流动和积聚,爆炸极限为5%-33%。
  液化石油气一般为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属于低毒类。常见中毒症状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严重时出现麻醉状态和意识丧失。液化石油气一般加有特殊臭味的醛类或硫化物,便于察觉该气体的存在。
二、事故特点
(一)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液化石油气一般以喷射状泄漏,(二)易发生爆炸燃烧。液化石油气爆炸下限极低,
(三)燃烧猛烈,爆炸速度快。液化石油气燃烧火焰温度可达18000C以上,爆炸速度可达2000-3000m/s。
(四)处置难度大,要求高。
三、接警调度
(一)接警
1、119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液化石油气泄漏报警时,要重点询问泄漏的容器、形式、地点、时间、部位、强度、扩散范围、人员伤亡或遇险等情况。
(二)力量调集
1、消防队(站)
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要按照出动计划、预案调集辖区中队、特勤中队和邻近中队等处置力量,同时根据现场情况适时调集增援中队到场。
2、车辆装备
视情调派抢险救援、防化救援、水罐、泡沫、干粉、高喷等消防车辆,以及遥控水枪或水炮、水幕发生器、可燃(有毒)气体检测仪、防护、警戒、堵漏、输转、照明、通信等器材。
3、社会力量
视情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石油、化工、供水、卫生、环保、气象等部门和事故单位力量协助处置。
四、处置程序与措施
(二)疏散警戒
1、疏散泄漏区域和扩散可能波及范围内的无关人员。
2、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警戒范围,并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
(三)禁绝火源
切断事故区域内的强弱电源,熄灭火源,停止高热设备,落实防静电措施。进入警戒区人员严禁携带、使用移动电话和非防爆通信、照明设备,严禁穿戴化纤类服装和带金属物件的鞋,严禁携带、使用非防爆工具。禁止机动车辆(包括无防爆装置的救援车辆)和非机动车辆随意进入警戒区。
(四)安全防护
进入重危区的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现场作业人员的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三级。
(八)稀释防爆
1、启用事故单位喷淋泵等固定、半固定消防设施。
2、使用喷雾水枪、屏封水枪,设置水幕或蒸气幕,驱散积聚、流动的气体,稀释气体浓度,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3、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气体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4、液化石油气若呈液相沿地面流动,可采用中倍数泡沫覆盖,降低其蒸发速度,缩小气云范围。操作时,要防止因泡沫强力冲击而加快液化石油气的挥发速度。
5、对于聚集于建筑物和地沟内的液化石油气,可打开门窗或地沟盖板,通过自然通风吹散。同时还可采用防爆机械送风进行驱散。
6、禁止用直流水直接冲击罐体和泄漏部位,防止因强水流冲击而造成静电积聚、放电引起爆炸。
3、通过液相阀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罐内底部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
4、法兰盘、液相管道裂口泄漏,在寒冷地区和季节可采用冻结止漏,即用麻袋片等织物强行包裹法兰盘泄漏处,浇水使其冻冰,从而制止或减少泄漏。
(十)输转倒罐
1、烃泵倒罐。2、惰性气体置换。3、压力差倒罐。4、实施倒罐作业时,管线、设备必须做到良好接地。
(十一)主动点燃
实施主动点燃,必须具备可靠的点燃条件。在经专家论证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配合下,严格安全防范措施,谨慎、果断实施。
1、点燃条件。①在容器顶部受损泄漏,无法堵漏输转时;②槽车在人员密集区泄漏,无法转移或堵漏时;③遇有不点燃会带来严重后果,引火点燃使之形成稳定燃烧,或泄漏量已经减小的情况下,可主动实施点燃措施。如现场气体扩散已达到一定范围,点燃很可能造成爆燃或爆炸,产生巨大冲击波,危及其他储罐、救援力量及周围群众安全,造成难以预料后果的,严禁采取点燃措施。
2、点燃准备。担任掩护和防护的喷雾水枪要到达指定位置,确认危险区人员全部撤离,泄漏点周边区域经检测不在液化石油气爆炸浓度范围内,使用点火棒、信号弹、烟花爆竹、魔术弹等点火工具,并采取正确的点火方法。
3、点燃时机。在罐顶开口泄漏,一时无法实施堵漏,且气体泄漏范围和浓度有限,同时又有喷雾水枪稀释掩护以及各种防护措施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实施点燃;罐顶爆裂已经形成稳定燃烧,罐体被冷却保护后罐内压力减小,火焰被风吹灭,或被冷却水流打灭,但仍有气体扩散,如不再次点燃,可能造成危害时,应予果断点燃。
(十二)现场清理
1、用喷雾水、蒸气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气)。
五、行动要求
(一)正确选择停车位置和进攻路线。消防车要选择上风方向的入口、通道进入现场,停靠在上风方向的适当位置。进入危险区的车辆必须戴防火罩。使用上风方向的水源,从上风、侧上风方向选择进攻路线,并设立水枪阵地。指挥部应设置在安全区。
(二)进入危险区作业的人员一定要专业、精干,防护措施要到位,并使用喷雾水枪进行掩护。
(三)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动态仪器检测。一线指挥员在紧急情况下可不经请示,果断下达紧急撤离命令。紧急撤离时不收器材、不开车辆,保证人员迅速、安全撤出危险区。
(四)合理组织供水,保证持续、充足的现场消防供水,对液化石油气容器和泄漏区域保持不间断的冷却稀释。
第二章 氯气泄漏事故处置
氯气用途广泛,主要用于纺织、造纸、医药、农药、冶金、杀菌剂、漂白和制造氯化合物、盐酸、聚氯乙烯等。氯气属剧毒物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区域性污染。
一、理化性质
氯气为黄绿色有刺激性味的气体。气态相对密度(空气=1)为2.48(比空气重),液态相对密度(水=1)为1.47(比水重)。氯气易溶于水和碱溶液。液氯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扩大约400倍。氯气是强氧化剂,本身不燃,能助燃。在日光条件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氯气能与乙炔、乙醚等大多数有机物和松节油、氨、金属粉末等物质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具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
  氯气毒性强,对眼、呼吸系统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心跳骤停。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粘膜刺激症状,眼红、流泪、咳嗽;中度者出现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症状表现,胸痛、头痛、恶心、较重干咳、呼吸及脉搏增快,可有轻度紫绀等;重度者出现肺水肿,并可导致昏迷和休克。氯气在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为1mg/m3。氯气通过降温或加压以液态形式进行储存和运输,即为液氯。
二、事故特点
(一)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二)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氯气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等途径侵入人体,导致中毒,造成伤亡。(三)污染环境,洗消困难。
三、接警调度
(二)力量调集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防化救援、防化洗消、抢险救援、水罐、高喷等消防车辆,以及遥控水枪或水炮、水幕发生器、可燃(有毒)气体检测仪、防护、警戒、堵漏、输转、洗消、照明、通信等器材、设备。
四、处置程序与措施
(二)警戒疏散
1、疏散泄漏区域和扩散可能波及范围内的无关人员。
2、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警戒范围,并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
(三)安全防护。进入重危区的人员必须实施一级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现场作业人员的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二级。
(四)生命救助
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进入重危区和轻危区。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遇险人员疏散、转移至安全区。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移交医疗急救部门进行救治。
(八)稀释降毒
1、启用事故单位喷淋泵等固定、半固定消防设施。
2、以泄漏点为中心,在储罐、容器的四周设置水幕或喷雾水枪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
3、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气体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4、稀释不宜使用直流水,以节约用水、增强稀释降毒效果。
(十)输转倒罐
  采取烃泵倒罐、惰性气体置换、压力差倒罐等方法将其导入其他容器或储罐。
(十一)化学中和
储罐、容器壁发生小量泄漏,可在消防车水罐中加入碳酸氢钠、氢氧化钙等碱性物质向罐体、容器喷射,以减轻危害。也可将泄漏的氯气导入碳酸氢钠等碱性溶液中,加入等容量的次氯酸钠进行中和,形成无危害或微毒废水。
(十二)浸泡水解
运输途中体积较小的液氯钢瓶发生损坏或废旧钢瓶发生泄漏,又无法制止外泄时,可将钢瓶浸入氢氧化钙等碱性溶液中进行中和,也可将钢瓶浸入水中稀释降毒,做好后续处理工作。要严防流入河流、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空间,防止造成污染。
(十三)洗消处理
3、洗消方法
①化学消毒法:②物理消毒法:③简易排毒法:对染毒空气可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或用水驱动排烟机吹散降毒,也可对污染区实施暂时封闭,依靠日晒、雨淋、通风等自然条件使有毒物质消失。
(十四)现场清理
1、用喷雾水、蒸气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气)。
五、行动要求
(一)在泄漏区域的上风方向设置指挥部和停放救援车辆,并保持适当距离。应从上风、侧上风方向选择进攻路线,设置水枪阵地。
并使用喷雾水枪对救援人员进行掩护。
(五)液氯生产、储存装置发生泄漏,主要由事故单位专业人员采取工艺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处置,公安消防力量进行协助、掩护和监护。当事故单位不能采取有效堵漏措施时,公安消防力量应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配合下进行处置。
第三章 氨气泄漏事故处置
一、理化性质
氨为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呈碱性)、乙醇和乙醚,具有毒性、强刺激性和腐蚀性。气态相对密度(空气=1)为0.6(比空气轻),液态相对密度(水=1)为0.82/-79℃(比水轻)。氨与空气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会引起爆炸燃烧,爆炸极限为15.7%-27.4%。若遇高热,存储容器内压力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氨与氟、氯、溴、碘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氨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引起人员中毒、灼伤,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中度者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重度者可引发中毒性肺水肿,咳出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昏迷、休克等,吸入一定的量能致人死亡。氨在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为30mg/m3。氨气通过加压以液态形式进行储存和运输,即为液氨。
二、事故特点
(一)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液氨一般以喷射状泄漏,由液相变为气相,体积迅速扩大,形成大面积扩散区。
(二)易发生爆炸燃烧。氨气泄漏后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爆炸或燃烧。
(三)毒性强,处置难度大。液氨可致皮肤灼伤、眼灼伤,吸入浓度高、量大的氨气能致人死亡。
三、接警调度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防化救援、防化洗消、抢险救援、水罐、高喷等消防车辆,以及遥控水枪或水炮、水幕发生器、可燃(有毒)气体检测仪、防护、警戒、堵漏、输转、洗消、照明、通信等器材、设备。
四、处置程序与措施
(二)警戒疏散
1、疏散泄漏区域和扩散可能波及范围内的无关人员。
2、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警戒范围,并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特别是重危区的人员、车辆和物资,进行安全检查,做好记录。
(四)安全防护
进入重危区的人员必须实施一级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现场作业人员的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二级。
(五)生命救助
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移交医疗急救部门进行救治。
(八)稀释降毒
2、以泄漏点为中心,在储罐、容器的四周设置水幕或喷雾水枪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
3、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气体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4、稀释不宜使用直流水,以节约用水、增强稀释降毒效果。
(九)关阀堵漏
1、生产装置或管道发生泄漏、阀门尚未损坏时,可协助技术人员或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喷雾水枪掩护,关闭阀门,制止泄漏。
(十)输转倒罐
1、烃泵倒罐。在确保现场安全和单位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利用车载式或移动式烃泵直接倒罐。烃泵倒罐可分为现场倒罐和异地倒罐两种。2、惰性气体置换。3、利用压力差倒罐。4、实施倒罐作业时,管线、设备必须做到良好接地。
(十一)化学中和
储罐、容器壁发生小量泄漏,可将泄漏的液氨导流至稀盐酸溶液中,使其中进行中和,形成无危害或微毒废水。
(十二)浸泡水解
运输途中体积较小的液氨钢瓶发生泄漏,又无法制止外泄时,可将钢瓶浸入稀盐酸溶液中进行中和,也可将钢瓶浸入水中。
(十三)洗消处理
1、在危险区和安全区交界处设置洗消站。
2、洗消对象。轻度、中度、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必须进行洗消,现场参与抢险人员和救援器材装备在救援行动结束后要全部进行洗消。
3、洗消方法
①化学消毒法:用稀盐酸等酸性物质溶于水中喷洒在染毒区域或受污染物体表面,进行化学中和,形成无毒或低毒物质。
②物理消毒法:用吸附垫、活性炭等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吸附回收后转移处理。
③简易排毒法:对染毒空气可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或用水驱动排烟机吹散降毒,也可对污染区实施暂时封闭,依靠日晒、雨淋、通风等自然条件使有毒物质消失。
(十四)现场清理
1、用喷雾水、蒸气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气)。
五、行动要求
(一)在泄漏区域的上风方向设置指挥部和停放救援车辆,并保持适当距离。应从上风、侧上风方向选择进攻路线,设置水枪阵地。进入危险区的车辆必须戴防火罩。
((三)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动态仪器检测,及时掌握灾情发展变化情况。一旦发现险情加剧、难以控制,危及救援人员安全时,要果断进行安全撤离。
第四章 城市燃气泄漏事故处置
用作燃料的可燃气体统称为燃气。因产生方法不同,城市燃气主要有天然气、石油气和煤气。煤气和天然气属易燃易爆气体,有一定毒性。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极易导致燃烧爆炸和中毒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理化性质
煤气为无色无味的可燃气体,主要由烃类、氢气和一氧化碳等组成。煤气不溶于水,气态相对密度(空气=1)为0.4-0.6(比空气轻),爆炸极限为4.5%-40%。遇火源、热源有着火爆炸危险,遇氧化剂剧烈反应。吸入高浓度煤气能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和缺氧,易造成人窒息致死。
  天然气为无色无味的易燃气体,其83%-99%的成分为甲烷。天然气液态相对密度(水=1)约为0.45,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扩大600倍,爆炸极限为5%-14%。遇火源、热源有着火爆炸危险,与氯气、次氯酸、液氧等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吸入高浓度的天然气能造成人窒息死亡。
二、事故特点
(一)极易发生爆炸燃烧。(二)突发性强,危害后果严重。(三)易造成人员中毒死亡。尤其是煤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泄漏后极易造成人员中毒或死亡。
三、接警调度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水罐、泡沫、干粉、高喷、防化救援、抢险救援等消防车辆,以及遥控水枪或水炮、水幕发生器、可燃(有毒)气体检测仪、防护、警戒、堵漏、洗消、照明、通信等器材、设备。
四、处置程序与措施
(二)警戒疏散
1、疏散泄漏区域和扩散可能波及范围的无关人员。
2、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警戒范围,并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特别是重危区的人员、车辆和物资,进行安全检查,做好记录。
(三)禁绝火源
切断事故区域内的强弱电源,熄灭火源,停止高热设备,消除警戒区内一切可能引起爆炸燃烧的条件。进入警戒区人员严禁携带、使用移动电话和非防爆通信、照明设备,严禁穿戴化纤类服装和带金属物件的鞋,严禁携带、使用非防爆工具。禁止机动车辆(包括无防爆炸装置的救援车辆)和非机动车辆随意进入警戒区。
(四)安全防护
进入重危区的人员必须实施二级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现场作业人员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二级。
2、以泄漏点为中心,在储罐、容器、管道周围设置开花、喷雾水枪进行稀释驱散。
3、稀释不宜使用直流水,以节约用水、增强稀释效果。
(十)输转倒罐
  不能有效堵漏时,应控制减少泄漏量,采取“输转倒罐”的方法将其导入其他容器、储罐或槽车。实施倒罐作业时,管线、设备必须良好接地。
(十一)现场清理
1、用喷雾水、蒸气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以及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气。
五、行动要求
(一)在泄漏区域的上风或侧风方向设置指挥部和停放救援车辆,并保持适当距离。进入危险区的车辆必须戴防火罩。
(三)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动态仪器检测,及时掌握灾情发展变化情况。一旦发现险情加剧、难以控制,危及救援人员安全时,要果断进行安全撤离。
第五章 易燃可燃液体泄漏事故处置
易燃液体是指在常温下极易着火燃烧的液态物质,这类物质大都是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属于石油化工产品。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闭杯试验闪点≤60.50C或开杯试验闪点≤65.60C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混合物的液体都属于易燃液体。根据易燃液体储运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的大小,《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易燃液体按照闪点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属于甲类火灾危险性的易燃液体主要有汽油、乙醚、甲醇、二硫化碳、丙稀腈、苯、丙酮、石脑油等。
易(可)燃液体特性表现为易燃性、蒸气的爆炸性、受热膨胀性、流动性、带电性和毒害性。。
一、事故特点
(一)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
(二)造成人员中毒伤亡。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侵入人体,造成人员中毒。
(三)污染环境,不易洗消。
二、接警调度
(二)力量调集
1、消防队(站)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水罐、泡沫、干粉、高喷、防化救援、防化洗消、抢险救援等消防车辆,以及遥控水枪或水炮、水幕发生器、检测仪、防护、警戒、堵漏、洗消、照明、通信等器材、设备。
3、社会力量
视情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石油、化工、供水、卫生、环保、气象、建设、交通等部门和事故单位力量协助处置。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三)禁绝火源
切断事故区域内的强弱电源,熄灭火源,消除警戒区内一切能引起爆炸燃烧的火源条件。进入警戒区人员严禁携带、使用移动电话和非防爆通信、照明设备,严禁穿戴化纤类服装和带金属物件的鞋,严禁携带、使用非防爆工具。禁止机动车辆(包括无防爆装置的救援车辆)和非机动车辆随意进入警戒区。
(四)安全防护
进入危险区的人员必须实施二级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现场作业人员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三级。
(八)稀释防爆
1、储罐、管道或容器内液体外泄时,应在适当部位组织筑堤围堰,并在液体表面上覆盖泡沫层,防止引燃。
2、设置水幕或开花、喷雾水枪稀释扩散的液体蒸气,但水流不能流入围堤内的泄漏区域。
3、稀释驱散液体蒸气不宜使用直流水。
(十)输转倒罐
不能有效堵漏时,应控制减少泄漏量,采取“输转倒罐”的方法将其导入其他容器、储罐或槽车。实施倒罐作业时,管线、设备必须良好接地。
(十一)水上泄漏处置
4、对水面上的泄漏液体使用防爆抽吸泵、吸附垫等进行吸附、输转,或用分解剂降解驱散。难于实施吸附、降解且严重污染环境时,在确保现场安全的条件下,可采取点燃措施。
(十二)洗消处理
1、处置有毒可燃液体泄漏事故后,在危险区和安全区交界处设置洗消站。
3、洗消方法。根据易燃液体的理化性质可分别采用化学消毒法和物理消毒法。
(十三)现场清理
1、少量液体泄漏可用砂土、水泥粉、煤灰等吸附、掩埋。
2、大量液体泄漏可用防爆泵抽吸或使用无火花容器收集,集中处理。
3、用分解剂、蒸气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特别是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气)。
四、行动要求
(一)指挥部的设置、救援车辆停放,应与危险区保持适当距离,避开地势低洼处,并设在上风、侧上风方向。
((三)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一线指挥员在紧急情况下可不经请示,果断下达紧急撤离命令。紧急撤离时不收器材、不开车辆,保证全部人员迅速、安全撤出。
(四)抢险人员一定要专业、精干,并严格按照二、三级防护等级进行个人防护。
第六章 油气井喷事故处置
发生井喷时油气压力很高,有时喷出的气体具有剧毒性,如硫化氢(H2S)。加之井架等装置、设备的影响,处理井喷事故难度很大。
一、事故类型
1、发生强烈井喷,未燃烧。
2、发生强烈井喷,已燃烧。
3、井下油管脱落形成空井或生产套管刺穿窜漏,地层气窜出。
二、事故特点
(一)压力大。压力一般在20-90MPa。
(二)噪声大。由于井下压力和作业车辆、设备等啸叫声震耳欲聋,救援现场联络、指挥只能采取写黑板、写纸条、打手势、挥旗子等手段。
(三)毒性大。钻探、开采天然气过程中,会产生剧毒的H2S(不同地质构造H2S的含量也不相同)。
(四)点火能量小。在空气中甲烷(CH4 )最小点火能量为0.47mJ,硫化氢(H2S)仅为0.068 mJ。
(五)水源缺乏。(六)保障困难。
三、接警调集
2、人员装备
①人员:选择经验丰富、技战术过硬,心理素质稳定的官兵参战。
②车辆装备:视情调派大功率水罐、干粉、泡沫、防化救援、防化洗消、抢险救援、器材保障、照明、通信、救护等消防车辆,以及带架水枪、屏风水枪、移动水炮、手抬机动泵、移动式空气呼吸器充填泵、检测、防护、警戒、防爆通信、短波通信、卫星电话等器材、设备。
四、处置程序与措施
(一)准备工作
3、明确无线联络频道和手势、旗语、灯光、警报等联络方式。
4、做好灭火药剂、器材装备、生活物资等保障工作。
5、对处置方案进行必要的模拟演练。
6、进行战前动员,明确战斗分工、职责任务和安全防护要求。
(二)确定供水方案
1、供水车应选用性能良好的大功率消防车,并保持车泵低速或中速运转(最好保持低速运转),以满足长时间不中断供水的要求(车泵工作压力一般不超过0.6MPa,发动机转速一般保持在2000转/分钟以内,能正常工作60小时以上)。
2、尽量用大口径、胶里高压水带,准备好包布、包夹,以减少压力损失。
3、筑堤或开挖沟渠引水,设法抬高水位,增加蓄水量,保障供水需要。用钢丝网阻拦入水口,准备细网箩筐,防止泥沙吸入造成车泵损坏。
4、一般以参战支队为单位形成供水网络。
(三)作战行动
第一阶段
1、油气井只发生井喷。在石油部门确定实施压井方案后,由作业工人或公安消防力量对放空管线实施点火泄压,以减小井口压力。在实施点火前,不能贸然对放喷管线点火,因为CH4比空气轻,会在井场及其周围空间扩散,H2S会在井台下及其四周低洼处集聚。在对放喷管线点火时,会加速气体对流,以致因“回火”而引燃井口喷出的气柱,使抢险陷于被动的局面。应布置直流或开花水枪,对井场进行冲洗,驱散、溶解喷出H2S或CH4气体,确保井场及其周围H2S和CH4的含量均低于其爆炸浓度下限的50%,且井场及其周围管线闸阀确实无泄漏的情况下,方可对放喷管线点火泄压,一般点火的方法有:
①使用军用信号枪,在距放喷点30米以外较安全的地方,向放喷气柱发射信号弹,使燃烧的信号弹点燃放喷气体。
②用烟花爆竹“魔术棒”,用射出“魔术弹”点燃放喷的气体。
③用细、轻的长竹竿或金属杆,裹缠油棉纱点燃放喷气体。
④军用火焰喷射器点燃放喷气体。
⑤如果是在井控过程中,先在放喷管线出口附近放置火炉或着火油盆,再有控制地开启放喷管线闸阀点火。
点火要挑选心理素质好、业务素质强的队员担任点火任务;承担点火任务的队员必须穿隔热服或避火服,并佩戴好空气呼吸器;应尽量利用土坎、土堆、土沟、岩石等地形地物保护自己,宜采取卧姿发射、点火;双耳用棉球堵塞,以防止听觉受损;应从上风或侧风方向,且从喷出气体的边缘点燃放喷气体(直接射向气柱,会因压力太大,不易点燃)。
2、发生井喷、窜气、井口燃烧等险情,首要任务是抢救人命、掩护人员和设备撤退,待灾情稳定后再组织进攻。发生井喷,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调用足够的消防力量,编成梯队,在确保充足消防用水的前提下,轮换参与抢险。一般分为3个阶段:一是清理井场。大多采取“带火清障”的方法,即在不灭火的情况下,出水枪将火焰压向一侧,掩护、协助压井抢险队将烧塌的井架、设备分割开,逐件清理。二是在作好充分灭火和换装井口装置准备的条件下,才可实施灭火。一般采取大口径直流水枪,射出的充实水柱从火焰根部切封,慢慢向上抬高切封面(必要时,可采取双层切封)以掐灭火焰而达到灭火目的,这种办法较经济、奏效快;也可采取用干粉炮喷射干粉或利用反循环管线经泥浆泵或压裂车向井内压入清水、泥浆或卤代烷灭火剂等方法灭火。三是换装井口装置。这一阶段需在开花水流的掩护下组织实施,严防打出火花而引燃喷射气柱。
第二阶段
在石油部门开始实施压井或封井作业时,井口应作为保护重点,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井口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界定)一定要实施无火花作业,杜绝一切强、弱电源。
2、铺设好可靠供水线路,将水供至分水器或水枪开关处,在井口附近布置水枪阵地。选用开花水枪、屏风水枪、带架水枪和移动水炮,形成梯次阵地,相互掩护。
3、干粉车要打开氮气瓶阀门,调整好压力(一般情况要达到1.4MPa),做好准备。
4、现场消防员应少而精,佩戴空气呼吸器,着避火服或隔热服,利用现场的地形地物保护自己,且密切注视井口情况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气体泄漏,立即射水驱散,防止发生爆炸、燃烧,以掩护井口抢险作业人员采取补救措施或安全撤离。
第三阶段
压井作业进入稳定阶段,压裂车(压井专用车辆,其注射泵工作压力为70 MPa)或高压泥浆泵在向井内压泥浆、重晶石过程中,因需进行全面柱查、管汇试压、预蹩压、关井(停止放喷)、压泥浆等程序,持续时间长,机器、设备可能出现故障,或管线、闸阀被高压蹩坏,甚至抬掉井口,造成高压气体喷泄,冲出的砂、石、钻具等撞击井架打出火花,或油、气遇明火、电火花、雷击、静电放电、抢险中金属工具撞出的火花等,都会造成爆炸、燃烧,不仅导致压井失败,而且会造成人员伤亡。应采取以下措施:
1、在井口与压裂车、柴油发电机组之间布置屏风水枪或开花水枪阵地,随时准备出水。一旦井口或井台周围管线、闸阀被蹩坏、气体泄漏,即在压裂车、柴油发电机之间出水,形成水幕,阻止CH4或H2S气体遇压裂车、柴油发电机排气管的高温、火星而发生爆炸、燃烧。
2、组织精干的队员或石油工人,准备干粉灭火器。若机器设备或其他部位因故障起火,立即进行扑救。
第四阶段
压井成功后,要密切配合作业工人对井场实施严密监护。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出水掩护作业工作进行处置。尤其是放喷管线仍应保持完好(因为在较长时间火焰高温的作用下,放喷管线易发生“氢碎”),在无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可重新铺设放空管线,做到有备无患。放喷管线的闸阀宜换成耐压70MPa的闸阀,以便在出现反复的情况下,使用压裂车重新压井。
五、行动要求
(一)抢险作业中,官兵不要接近高压、高温管线,不得盲目对其出水冷却。
(二)在适当地点设置CH4、H2S气体检测点,全程进行检测。一旦气体浓度达到其爆炸浓度下限的50%时,要立即报告现场指挥部。
(三)进入警戒区的人员实施二级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现场作业人员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三级。现场设立安全员,对进出警戒区的人员、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做好记录。
(四)救援力量应从上风方向进入事故现场,在安全地带集结,并调整好车辆朝向。
(五)要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爆措施。救援车辆必须按照现场规定要求停放并带防火罩。进入警戒区人员严禁携带、使用移动电话和非防爆通信、照明设备,消除警戒区内一切能引起爆炸燃烧的火源条件。
(六)抢险人员要熟悉现场制订的警报信号,掌握出现险情时的撤离路线和联络方式。遇有重大险情紧急撤离时,可不收器材、不开车辆,保证人员迅速、安全撤离。
(七)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或其他危险源扩散。
(八)救援人员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工作,及时调整力量部署,定时组织轮换。
第七章 放射性物质事故处置
放射性物质用途广泛,常用于军事、能源、科研、医学、生物等领域。放射性物质具有放射性、毒害性、不可抵制性、易燃性和氧化性。
一、理化性质
放射性物质是指某些具有不稳定原子核,当其衰变时会自发地放射出α、β、γ射线现象的物质。天然铀可以放射出α、β射线,钴60可以放射出β、γ射线。
二、事故特点
(一)事故隐蔽性强。
(二)易造成较大面积放射性污染、危害周期长。处置辐射装置用过的水,渗透到地下,污染水体。放射性物质以粉末、液膜或固态附着层的形式覆盖于物体表面,沾染物体。即使泄漏终止,其伤害作用也会持续一定时间,少则数十分钟,多则数月、数年。
(三)易造成辐射性生物效应。有毒物质可通过呼吸道吸入、皮肤吸收,误食染毒水和食品等使人员中毒。
(四)处置技术要求高。
三、接警调度
(一)接警
2、指挥中心要立即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并根据指示要求报告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
(二)力量调集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核生化侦检车、防化救援车、防化洗消车、抢险救援车、照明车,以及核放射性侦检仪、探测仪、防核服等车辆装备。
3、社会力量
(二)警戒疏散
1、及时疏散泄漏区域的无关人员。
2、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警戒范围,并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人员、车辆、物资
3、根据现场变化情况,实施动态警戒。
(三)安全防护
1、进入重危区的人员必须佩戴隔绝式呼吸器,穿着防核防化服。轻危区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隔绝式呼吸器,穿着防核防化服或封闭式防化服。
2、防护方法
①距离防护:受照射剂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离泄漏源距离越大,受照射剂量越小。
②时间防护:受照射剂量与照射时间成正比。停留在泄漏区时间越短、受照射剂量越小。
③屏蔽防护:射线穿过物质时会被吸收而减弱。在人与泄漏源之间增加适当材料和厚度的物质,可以达到防护效果(详见下表)。
各种射线常用吸收屏蔽材料
射线种类 α射线 β射线 γ射线 中子流
防护
材料
名称
空气
铝泊
铝板、铁片
有机玻璃、
木材、塑料
铅皮、铁层、铅橡皮、铅玻璃、混凝土、岩石、砖、土壤、水 水、石蜡
硼酸

(四)疏散救人
1、利用通信、广播系统,迅速引导、疏散人员至安全区域。组成救生小组进入危险区,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遇险人员疏散、转移至安全区。
2、指导公众和应急作业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服用稳定性碘剂,对呼吸道和体表进行防护。对可能或已受到污染的食物和饮用水进行控制,协助消除体表的放射性污染。
3、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配合医疗急救部门救治受伤人员。
(六)控源排险
1、处置以专家和事故单位技术人员为主,按照控制泄漏和回收方案组织实施。
2、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或丢失放射源事故,首先要防止放射性污染进一步扩大和尽可能追回放射源。
3、如果泄漏同时伴有火灾发生,尽量不用水灭火,以防止放射性物质向外扩散。铀或钚发生火灾,应采用氯化钠、氯化钾和氯化钡配置的三无低熔氯盐粉末灭火。
(七)洗消处理
1、人员、服装洗消。当人员、服装遭受放射性污染时,应尽快利用各种简便器材对皮肤和服装进行局部或全身洗消,如用毛巾、棉花、布等蘸水湿擦。有条件时可用洗涤剂进行淋浴,对服装进行清洗。
2、设备洗消。根据设备的不同、污染的严重程度和现场条件,对设备的去污可采用拍打、抖拂、刷擦、洗涤、高压水清洗等方法。
3、建筑物和道路洗消。建筑物和道路的去污通常采取干法去污(如清扫、吹脱、真空吸脱、除去污染表层等)、湿法去污(如冲洗、刷洗、擦拭等)和可剥性涂层去污法。
(八)现场清理
五、行动要求
(一)处置放射性物质事故必须在核工业专家和事故单位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下进行。
(二)严格落实防护措施。携带辐射报警测量仪、剂量笔。缩短在辐射区域停留的时间。
(三)动态监测受辐射剂量。身着防核防化服的抢险人员不宜在辐射量达0.25mrad/H时继续工作,辐射区域内所有救援人员必须迅速撤离。
(五)救援任务完成后,对参加救援的人员和器材必须进行及时洗消,避免二次污染。洗消后经检测不合格的,必须进行二次洗消,直到检测合格方可离开警戒区域。
(六)检查确认现有防护器材对α、β、γ射线辐射的防护能力。
第八章 沙林事件处置
沙林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磷系化合物,化学名为甲氟磷酸异丙酯。它与梭曼、塔崩、维埃克斯均为目前外军装备的主要神经性军用毒剂。
一、理化性质
沙林纯品为无色液体,工业品为黄色,有微弱的水果味。沙林易挥发,沸点为158oC,凝固点为-56oC,液态相对密度为1.0943-1.1102g/cm3(20oC),蒸气相对密度为4.83,与水及多种有机溶剂(如酸、醚、苯)可溶合,易被活性炭等物质吸附。沙林常温下性质稳定,分解很慢。在中性水中水解很慢,加温、加碱可将其毒性迅速破坏,产物均为无毒物质。因此,可用氢氧化钠、氨水等碱性物质进行消毒。
沙林作为一种速杀性、致死的化学毒剂,毒性强烈,作用迅速。以呼吸道中毒为主,也可以通过眼、皮肤吸收中毒。当空气中浓度达到0.5-2mg/m3时,2分钟内即可使人出现瞳孔缩小、胸闷、呼吸困难、流口水、流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局部肉跳、痉挛等中毒症状。静止状态时,吸入半数致死剂量为70-100mg·min/m3,吸入半数失能剂量为35-75mg·min/m3
二、事件特点
(一)突发性强,危害大。(二)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三)易造成交叉感染。(四)政治影响大。(五)救援难度大。
三、接警调度
(一)接警
(二)力量调集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核生化侦检车、防化救援、防化洗消、抢险救援、水罐等消防车辆,以及检测、防护、洗消、警戒、输转、照明、通信等器材、设备。
3、社会力量
视情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防疫、卫生、环保、气象、驻军防化部队等部门到场参与处置。
四、处置程序与措施
(二)警戒疏散
1、疏散扩散区域内的无关人员。
2、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警戒范围,并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的人员、车辆、物资。
3、根据现场变化情况,实施动态警戒。
(三)安全防护
进入重危区的人员必须实施一级防护。现场作业人员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二级。
(四)疏散救人
3、对于中毒严重,已失去逃生能力的,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注射解毒针或服解毒药。
②为其带上简易的过滤式防护面罩给予保护。
③迅即采取背、抱、抬等方法,救助至救护站进行急救处理。
4、对毒源附近严重中毒的人员,在搬移的同时设立定位标志,同时实施侦毒、控毒等措施。
(五)全力控毒
1、以毒源为中心,在其四周设置水幕或喷雾水枪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
2、视情采用喷雾水枪形成水幕墙,防止毒物向重要目标扩散。
3、对毒源采取吸附、中和、密封、转移等方法,予以全面控制。
(六)洗消处理
1、洗消是根除毒源的重要措施,公安消防、卫生、驻军防化部队等部门应迅速对疏散到安全区的染毒人员实施洗消,同时要全面洗消染毒区域,防止留下隐患。
2、洗消对象
①轻度中毒人员。
②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
③现场医疗人员。
④参与抢险作业人员。
⑤抢险器材、装备、设备。
⑥染毒区域内的物品、设施、水体、地面等。
3、洗消方法
①化学洗消法。5%-1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可对沙林染毒的地面进行消毒,消耗标准为1.5L/m2;0.5%的碳酸钠水溶液可对沙林染毒的车厢、电梯等较高级设备进行消毒;2%的碳酸氢钠水溶液可用于抢险作业人员被沙林染毒的眼、鼻、口腔的消毒。
②物理洗消法。物理消毒剂主要有溶剂(水、酒精、汽油)、吸附剂(吸附性较强的粉末,如活性碳粉、煤灰等)和简易消毒剂(如含有碱性成分的肥皂水)等三类。采用此洗消法,必须注意对洗消残留污水的处理。
五、行动要求
(一)毒剂事件的处置必须坚持“划定区域,疏散救人,有序处置,确保安全”的处置原则。
(二)参战人员要严格遵守毒区行动规则。在毒区不准随意坐下或躺下,禁止在毒区饮水、进食。
(六)抢险作业人员一旦染毒或需离开毒区时,必须进行洗消。救援任务完成后,参加救援的人员和装备必须进行彻底洗消,确认无毒后方能归队。
第二类 交通事故救援
第一章 公路交通事故处置
公路交通事故是指在公路上发生的车辆相撞、倾翻或车辆坠入公路旁的河谷、沟渠、悬崖等处,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一、事故特点
1、事故发生频率高,成因多样,连锁性强。
2、社会影响大,人员伤亡重,易造成次生灾害。
3、车辆损毁严重,救援技术性强、难度大。
二、接警调度
3、指挥中心要立即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并根据指示要求报告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
4、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要问清车辆行驶方向、具体位置及最近出口地址(位置)、距离等情况。
(二)力量调集
1、一般车辆相撞事故,应按出动计划迅速调派辖区中队抢险救援、水罐、泡沫等消防车辆,以及破拆、起重、牵引、警戒、救生等器材、设备。夜间交通事故处置,应调派照明车或照明设备到场。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二)警戒疏散
1、实行交通管制,划定警戒区,设置警戒和事故标志。
3、若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警戒范围应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
4、高速公路发生事故,应立即实行交通管制,并视情关闭入口。
(四)处置措施
1、一般单车倾翻、两车或多车相撞有人员被困时,如果条件允许,应先利用无齿锯、扩张器、牵引器、气动切割器、双向异动切割刀、液压剪切器、液压顶杆等工具,破拆牵引变形的车厢外壳,将遇险人员救出,再视情使用牵引器将车体扶正或使两车分离。
2、对车辆坠入江河等事故,救援人员应根据事故现场的地理环境,利用冲锋舟、潜水装具等器材装备实施救生;对车辆坠入悬崖的事故,采用山岳救助的方式实施救生。
3、对事故造成车辆燃油泄漏的,在破拆车体时应采用喷雾水枪实施掩护或喷射泡沫覆盖泄漏区域,防止因金属碰撞或使用切割器切割时产生的火花引起油蒸气爆炸燃烧。
4、对有危险化学品泄漏的交通事故,应根据危化品性质进行处置,采取稀释降毒、关阀断源、筑堤导流、器具堵漏、输转倒罐、洗消等措施,有效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扩散,防止易燃易爆物品爆炸燃烧。
(五)现场清理
四、行动要求
(二)贯彻“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迅速抢救人员生命,并及时移交医疗急救部门进行救治。
(三)处置高架路(桥)交通事故时,为防止途中交通堵塞,同一消防站出动的车辆不能同一方向驶向事故现场,应从不同的入口进入,相向驶向现场。
(四)高速公路发生事故,同向车道易于堵塞。救援车辆可在交警或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引导下,反向占用车道,快速抵达事故现场。
(五)救援车辆一时无法接近事故现场时,救援人员应先携带轻便的破拆、救生、起重等器材装备,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救援。
(七)处置高速公路事故时,应在事故区域前、后方500米处设置明显的警戒和事故标志;在雨、雪、雾等气象条件下,应在事故区域前、后方1000米处开始连续设置警示标志,防止后续过往车辆再次发生交通事故。
第二章 铁路交通事故处置
一、事故特点
(一)人员伤亡多,财产损失大。
(二)极易造成次生灾害。
(三)影响铁路、公路正常交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四)救援难度大。
二、接警调度
(一)接警
3、指挥中心要立即将警情报告值班领导,并根据指示要求报告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消防部门。
(二)力量调集
1、一般列车相撞事故,应按出动计划迅速调派辖区中队和特勤中队的抢险救援、水罐、泡沫等消防车辆,以及破拆、起重、警戒、救生、救护、防护、通信等器材、设备到场。夜间交通事故处置,应调集照明车或照明设备到场。灾情较重的铁路交通事故,应迅速调集特勤中队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增加泡沫、干粉、水罐车的调集数量。
2、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应按预案要求迅速调集城市特勤大队、增援消防部队和跨区域特勤力量,并及时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铁路、交通、安监、卫生、环保等单位的力量到现场协同处置。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二)救援准备
1、公安消防力量参与铁路交通事故的抢险救援,应在现场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参与抢险救援总体方案制订,开展救援工作。
2、成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根据任务分工,制订消防部队抢险救援方案。
3、列车相撞倾覆后发生火灾时,要及时组织好供水,快速控制火势。如有燃油泄漏,应用泡沫进行覆盖,消除潜在危险,为营救被困人员创造条件。
4、对参战消防力量进行分工部署,加强安全防护,提出行动要求。
(三)现场警戒
根据现场情况,划定警戒范围,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协调公安、铁路部门封锁事故路段的交通,疏散围观群众,严禁无关车辆、人员进入现场。若事故造成危险化学品泄漏,警戒范围应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
(五)处置措施
1、列车脱轨有人员被困时,可利用无齿锯、扩张器、牵引器、气动切割器、双向异动切割器、液压剪断器、液压顶杆等器材装备破拆车厢结构,救助被困人员。
2、旅客列车与汽车之间相撞,可利用牵引设备将其分离,采用无齿锯、液压剪断器等器材装备破拆车厢结构,实施救人。
3、货车之间或列车与汽车之间发生事故,造成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燃烧的,按照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实施救援。
4、事故现场有易(可)燃气体或液体泄漏,在使用起重、扩张、牵引等器材时,应采用喷雾水枪进行掩护。
第三章 船舶事故处置
一、事故特点
(一)事故危害严重。(二)类型、结构复杂。(三)救援难度大。(四)次生灾害危害大。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四)安全防护
1、救援人员应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2、安全员对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进行检查,做好记录。
3、针对事故船舶类型和灾害特点,研究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
(五)处置措施
1、对未沉没的事故船舶,有条件的应尽可能牵引至码头再行处置。
2、对靠岸的事故船舶,可利用船只本身的扶梯或架设消防梯、使用云梯车等搭设、开辟救援通道,疏散抢救遇险人员。
3、难以拖靠码头的事故船舶,救援人员应组织遇险人员向消防艇或其他船只疏散。必要时可使用救生艇,向落水人员抛投救生圈、绳索、救生衣等方法实施救人。施救中应按照就近的先救、伤病员先救、老弱妇幼先救的原则进行。
4、若船舶在水域中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设法组织堵漏或转移剩余物质。
5、发生原油泄漏事故,应使用围油栏围堵,控制漂浮范围
五、行动要求
(二)处置外籍船舶事故,必须在该船舶提出救援请求并得到当地政府和外事部门的批准后,方可登船救援。
潜水队员下水施救时,应两人以上编组下潜,由上游向下游搜索,必要时应有保险绳进行引导和保护,下水前要作好身体活动准备,防止肌肉痉挛。
(四)救援的消防船(艇)和其他船舶必须在上风方向停泊,与事故船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有火灾危险,要科学把握登船灭火和弃船撤退的时机,切忌盲目登船。发现爆炸征兆,应迅速撤离事故船舶或事故水域。
(八)对于涉外船舶的救援要严守国际公约,避免引发争端。信息发布必须由政府外事部门归口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
第四章 飞行器事故处置
飞行器事故泛指飞机、飞艇、热气球、动力伞、航天飞机、火箭等航空、航天器在开始起飞至着陆期间所发生在空中或地面不能安全着落而迫降、撞机、爆炸、解体、坠落等事故。
一、事故特点
(一)成灾率高,人员伤亡严重。(二)失事地点不确定,救援困难。(三)易引发次生灾害。
二、接警调度
(二)力量调集
1、若在机场及其附近区域,首先通知机场消防队出动。
2、视情调集公安消防特勤力量和增援消防中队赶赴现场。
3、视情调集泡沫、水罐、干粉、高喷、抢险救援等消防车辆,以及检测、起重、破拆、起吊、牵引、救生、搜救犬等器材、设备。夜间要调派照明车或照明设备到场。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二)警戒疏散
3、重大的飞行器事故现场,应设置两道警戒线,由公安、武警部队等部门负责。
(三)救援准备
(四)生命救助
1、成立搜救组,使用搜救器材和搜救犬进行搜救。
5、全面搜寻散落物体。根据可能的散落区,以坠落点为中心,组织内外两个搜索圈。内圈以散发或由内向外搜索,外圈采取拉网式密集搜索,由外向内搜索。
(五)排除险情
2、飞行器有燃油外泄时,应禁绝现场火源。视情向飞机和地面喷射泡沫进行覆盖、冷却。同时采取输转、堵漏措施,控制泄漏。
4、飞机紧急迫降时,要根据迫降时间,估算跑道喷洒泡沫量及战斗车辆数量,在飞机可能迫降区域预先喷洒泡沫。飞机接触地面后,消防车辆应立即接应,靠近飞机并向飞机喷射泡沫,救援人员、车辆向迫降点有序接近。飞机停稳后,应立即登机实施疏散救援行动。
四、行动要求
检查飞行器是否存有未爆炸的油箱。一旦发现,应利用水(泡沫)炮、水(泡沫)枪进行冷却、保护,防止发生爆炸,避免造成更大的伤亡。
(五)对于涉外飞行器的救援要严守国际公约,避免引发争端。信息发布必须由政府外事部门归口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
第五章 公路、铁路隧道事故处置
公路、铁路隧道事故是指汽车或列车在山岭、河道、城市、地下的隧道中发生的车辆相撞、列车出轨、隧道垮塌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一、事故特点
(一)交通设施容易受损,交通工具在隧道内撞击倾翻,造成交通中断。
(二)交通工具因堵塞而疏散困难,容易造成连锁反应,致使人员伤亡。
(三)汽车隧道发生火灾,高温或燃烧会引爆油箱,并发生连锁爆炸,扩大灾情。
(四)发生爆炸燃烧,引起隧道结构损坏或垮塌。
(五)救援难度大,参战力量多,处置时间长,运送救援器材困难。
二、接警调度
(一)接警
4、高速公路隧道发生事故,应立即与高速路政部门或高速交警部门取得联系,确定事故的准确地点及消防车辆行车路线。由其在来车方向三公里处实施布控,封闭道路并派车引导救援车辆抵达事故地点。
(二)力量调集
1、一般隧道交通事故,按出动计划调派辖区中队水罐车、泡沫车和特勤中队抢险救援车,以及破拆、照明、警戒、起重、牵引、救生等器材、设备到场。
2、重特大隧道交通事故及引发化学灾害事故的,按预案要求除调派辖区中队力量外,应迅速调派特勤中队、邻近中队及社会相关应急力量到场增援,视情增加泡沫、干粉、水罐车数量,调派照明车或照明设备到场,视情调派清障车、充气车和泡沫供给车。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三)安全防护
1、进入隧道的救援人员应佩戴呼吸器具,携带照明工具、泄漏救生通信绳。如有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根据危险化学品性质,确定防护等级,佩戴防护装具,
2、设置现场安全员,对进出隧道的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做好记录;随时观察事故发展和隧道结构情况,一旦发现爆炸、垮塌等险情征兆,及时发出警示信号。
(五)处置措施
1、设法在第一时间进入隧道,接近事故点。如因起火有烟雾和高温阻碍行动时,应用喷雾水枪进行掩护,并视情在出入口处利用大功率排烟车或移动排烟机实施排烟。
2、使用扩张器、牵引器、无齿锯、气动切割器、双向异动切割刀、液压剪切器、液压顶杆等器材装备,迅速救助被困人员。
3、视情可利用清障车将事故车辆牵引出隧道进行处置。有人员被困而无法牵引时,一般选择上风方向或靠近事故点一端的隧道出入口为主攻方向,利用破拆工具救助被困人员。
5、对伴有危险化学品灾害发生的事故,应视情向隧道内注水降温防爆,并按照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进行处置。
四、行动要求
(一)进入隧道内的救援人员一定要精干,加强个人安全防护,并使用开花或喷雾水枪掩护进攻。
(二)救援中,应以抢救人命为主要任务,以内部处置为主要措施,及时消除险情,恢复交通。
(三)救援车辆一时无法接近事故现场时,救援人员应先携带轻便的破拆、救生、起重等器材装备,迅速赶赴事故点进行救援。
第六章 地铁事故处置

一、事故特点
(一)地铁构筑在地下,与地下建筑有相同的特点,结构复杂。
(二)地铁人员集中,疏散出入口少,通道曲折难行,发生事故后容易引发大量人员伤亡。
(三)地铁事故往往投入的救援力量多、协调配合困难、装备利用受限。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二)警戒疏散
1、协调公安、地铁等部门封锁事故隧道,封闭两端入口,设置警戒线。
4、发生施毒事件时,应将警戒区划分为重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及时疏散事故车辆和车站内所有人员,并对疏散出的人员进行检查、登记、洗消。
(三)安全防护
1、进出隧道的救援人员,应佩戴呼吸器具,携带照明工具、泄漏救生通信绳。如发生危险化学品爆炸泄漏,应根据危险化学品性质,确定防护等级,佩戴防护装具。
2、发生施毒事件时,进入重危区作业采取一级防护,轻危区采取二级以上防护,安全区采取三级防护。
(四)救援准备
(五)处置措施
1、应选择上风方向或靠近事故点一端的车站为主攻方向,展开救援行动。视情在出入口处利用大功率排烟车或移动排烟机排烟。
2、应快速接近事故点,查清事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控制灾情发展。如有烟火、高温,可用喷雾水枪掩护行动。利用破拆工具等清除障碍,开辟救援平台和通道。
4、使用扩张器、牵引器、无齿锯、气动切割器、双向异动切割刀、液压剪切器、液压顶杆等器材装备,迅速救助被困人员。
5、发生施毒事件时,关闭所有空调、通风系统及风亭风道阀等,控制毒气扩散范围。视情启用喷淋(水幕)系统或使用雾状水流、水幕水带、屏封水枪等,形成水幕墙进行阻断、稀释毒气。使用相应药剂进行中和,降解毒气浓度。利用干粉、泡沫、干沙土、水泥、煤粉等覆盖、封堵或吸附毒物,或利用回收桶、密封塑料箱(袋)等进行转移或回收毒物。
(七)现场清理
2、收集、排空现场残气(液),用喷雾水、水蒸气、惰性气体等清扫现场。
四、行动要求
(二)要将抢救人员作为救援行动的主要方面,(四)发生火灾,要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扑救,并采用各种排烟方法和手段,降低烟雾浓度,增加作业能见度。
(十)信息发布由政府新闻部门归口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
第三类 建筑物垮塌事故救援
第一章  地面建筑垮塌事故处置
一、垮塌因素
(一)工程质量如承重的梁、柱、楼受损引起建筑垮塌。
(二)可燃气体泄漏爆炸引起建筑垮塌。
(三)爆炸性物品因事故或人为因素爆炸引起建筑垮塌。
(四)飞机等交通工具因事故或人为因素冲撞造成建筑垮塌。
二、事故特点
(一)突发性强,人员逃生困难。
(二)内部设施设备损坏严重,难以正常运转。
(三)易发生二次倒塌,引发次生灾害,加剧灾害程度。
(四)需要的救援力量多,情况复杂,救援难度大、时间长,大型救援装备使用困难。
(五)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社会影响大。
三、接警调度
(二)力量调集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抢险救援、防化救援、举高、水罐、照明等消防车,以及检测、破拆、起重、起吊、牵引、撑顶、防护、救护、通信、照明、搜救犬、机器人等器材、设备。
3、社会力量
视情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卫生、交通、环保、通信、供气、供电、供水、建设、施工等相关单位和建筑、结构、设计专家到场协同救援。
四、处置程序与措施
(三)处置措施
1、迅速清除障碍,开辟出一块空阔地和进出通道,建立抢险救援平台和救援车辆进出通道。
2、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或机器人等器材、设备,采用听、看、敲、喊等方法,确定被埋压人员的数量及其具体位置,分组作业,运用破拆、起吊、起重、撑顶等装备进行施救。
3、使用破拆、起吊、起重、撑顶等装备进行救援时,为防止二次伤害,可采取救援气垫、方木、角钢等进行支撑保护,并使用刨、翻、抬、抱等方法配合施救。
五、行动要求
(二)视情按照“先易后难,先救人后救物,先伤员后尸体,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进行救援。
(五)在救援初期,一般不得使用铲车、吊车、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车辆清理现场。在未完全确认埋压人员已无生还可能的情况下,不得使用大型机械车辆清理现场。
(六)采用起重设备救人时,必须认真研究受力情况。尤其是使用机械作业时,每台机械都必须配有安全观察员,发现生命征兆应立即停车,防止因强挖硬拉而造成误伤。
第二章 地下建筑坍塌事故处置
一、坍塌原因
(一)地下建筑在施工中支撑不牢固。
(二)可燃气体或爆炸物品爆炸引起建筑坍塌。
(三)因工程质量问题,承重的构件损坏而引起局部坍塌。
二、事故特点
(一)坍塌建筑在地平线以下,被困人员疏散困难,难以深入内部实施救援,作业空间狭小、危险。
(二)地下建筑内部布局复杂,通道狭窄,弯道多、标识不清,光照度不足甚至漆黑一团,人员行动困难。
(三)地下建筑坍塌造成次生灾害产生新的险情,如燃气泄漏引起爆炸或火灾,水管断裂淹没坍塌区域,沙浆流淌而危害被埋压人员,增大了救援难度,影响了行动开展。
三、接警调度
(二)力量调集
1、消防队(站)
按出动计划和预案迅速调出辖区中队、特勤中队和邻近中队,并根据现场情况和上级指示调集增援力量。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抢险救援车、防化救援、水罐、照明等消防车辆,以及检测、防护、起重、破拆、起吊、牵引、撑顶、救护、通信、搜救犬、机器人等器材、装备。
四、处置程序与措施
(三)处置措施
1、确定1—2个离坍塌部位较近、比较安全的地下出入口作为深入救援的前沿阵地,并在此设立安全检查组、地下无线通信基地点、移动照明输送点等。
2、编组深入内部进行搜救。搜救中,要稳步推进、小心谨慎,实时观察结构稳定情况,加强个人防护。携带照明灯具,携带可用于地下的通信设备,铺设照明安全绳。
3、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装备,采用听、看、敲、喊等方法寻找被困人员,确定被埋压人员的数量及具体位置。
4、地下救援受出入口影响,加之空间有限,难以使用大型挖掘、起吊装备,应使用破拆、切割、撑顶等装备进行施救。
五、行动要求
(二)视情按照“先易后难,先救人后救物,先伤员后尸体,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进行救援。
(三)进入地下的人员要精干,必要时施放安全绳进行保护。
(五)在确保建筑和埋压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可在直通地下的出入口或部位处使用吊车等设备配合救援行动。
(六)遇有燃气泄漏,应关闭燃气阀门,用惰性气体稀释冲淡,或用防爆电机抽排置换。地下不宜使用喷雾水稀释驱散,以防造成积水、泥浆流泻,影响坍塌结构,危及被埋压人员的生命安全。
(七)遇有坍塌物件挤压人员四肢,短时间内不能救出,而被挤压人员伤情较重,挤压部位流血不止,生命难以支撑时,应由医疗急救人员深入内部,对被挤压的腿或手臂作截肢手术,以保全被困人员生命。
第三章 施工中建筑倒塌事故处置
一、倒塌因素
(一)建筑设计失误。
(二)屋架结构破坏。(三)施工质量低劣。
二、事故特点
(一)事故发生突然,正在紧张施工的人员难以预防瞬间发生的灾害。
(二)工程通道少、结构简易,人员疏散困难。
(三)施工人员多,事故伤亡大。
(四)废墟情况复杂,救援行动艰难。
三、接警调度
(二)力量调集
3、社会力量
(三)处置措施
1、清理倒塌建筑边缘部位的建筑材料、施工机械和其它堆放物品,建立抢险救援平台和救援车辆通道,开展救援行动。
2、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机器人等装备,采取听、看、敲、喊等方法,确定被埋压人员的数量及具体位置。
3、使用破拆、切割、起吊等装备进行救援,并用手刨、抬、撬等方法配合施救。
4、调用市政部门的大型铲车、吊车、推土机、运输车等机械设备,对建筑倒塌堆垛边清理、边搜寻人员。
(四)现场清理
1、协同公安、事故(施工)单位,使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装备再次对现场进行搜索确认。
五、行动要求
(二)视情按照“先易后难,先救人后救物,先伤员后尸体,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进行救援。
(七)在救援初期,不得直接使用铲车、吊车、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清理现场。在未完全确认埋压人员已无生还的情况下,不得使用大型机械盲目清理现场。
第四章 火灾情况下建筑倒塌事故处置
火灾情况下建筑倒塌事故是指建筑物发生火灾后,因工程质量问题或燃烧时间长,使承重结构丧失承重能力,导致部分或整体倒塌的灾害。
一、倒塌因素
(一)高温作用。
(二)超重荷载作用。(三)低劣工程质量。
二、倒塌形式
(一)多层砖木结构建筑在火灾中倒塌,往往是烟火突破外壳,屋顶整体塌落,徒留四壁内部物品烧尽。
(二)大型钢屋架建筑在火灾中倒塌,高温使局部先软化塌落,再发生连带性整体跨塌,墙壁也向内倾倒牵缠在一起。
(三)仓储楼建筑在火灾中倒塌,如储存棉花大量吸水,楼板不堪重负,突然塌落,整个楼房轰然倒下。
(四)钢筋混凝土建筑在火灾中倒塌,楼板在高温作用下出现沙化现象,钢筋外露在高温作用下失去强度,如楼内荷载超负或施工质量不达标,则会出现高部或整体倒塌。
三、事故特点
(一)事故发生突然,难以预防。。
(二)事故危害加剧。(三)救援行动艰难。
四、接警调度
(三)处置措施
3、倒塌建筑仍残留火势时,要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扑救,降低火焰和高温对被埋压人员的危害,但灭火用水不宜过多,不能形成大量积水,以扑灭明火,降低温度为宜。
4、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机器人等装备,确定被埋压人员的位置,使用破拆、切割、起吊等装备进行救援。
5、在无法确认压埋人员已无生还可能时,禁止使用铲车、吊车、推土机、挖掘机、运输车等大型机械设备清理现场。
六、行动要求
(一)着火建筑倒塌后,特别是有消防官兵被埋压时,现场指挥员要沉着冷静、果断决策,在控制火势的同时全力抢救遇险人员。
(二)发生建筑倒塌后,现场指挥员必须迅速清点所有参战人员,及时调整力量部署,以最快的反应、最有效的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抢救被埋压的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五)视情按照“先易后难,先救人后救物,先重伤后轻伤,先伤员后尸体”的原则进行救援。
(七)在救援初期和无法确认压埋人员已无生还可能时,不得直接使用铲车、吊车、堆土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清理现场。
(八)在搬移建筑构件接近被救人员时,使用破拆工具或移动物品要仔细谨慎,尽量减少对被埋压人员的险情程度,必要时可用手或简易工具翻扒倒塌物件,直至将埋压人员救出。

第四类 自然灾害事故处置
第一章  洪涝灾害处置
一、灾害特点
(一)涉及地域广。(二)人员伤亡重。(三)财产损失大。(四)损坏道路桥梁,中断交通。(五)易引发次生灾害。(六)救援困难,危险性大。
二、接警调度
(二)力量调集
2、车辆装备
调集消防船艇、水上救援装备,水罐、照明、防化救援、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消防车辆,以及防护、救生、起重、破拆、牵引、照明、通信等器材装备。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二)救援准备
1、参加大型洪涝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消防部队指挥员及相关人员应当参与抗洪抢险总指挥部,研究制订抢险救援方案,掌握灾情状况,领受任务并组织实施。
2、成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按照确保危、急、险、重和重点地区(区域)的原则,制订抢险救援行动方案,确定救援力量部署,展开救援行动。
四、行动要求
(一)所有救援人员必须要加强安全防护意识,要以组为单位,不得单独盲目行动。
(二)水上突击队必须由干部带领,实施救助行动必须穿救生衣。
(三)在抢救陷于河床湍流及危险地段的人员时,要用安全绳索做固定、导向、牵引、保护,增强救援行动的安全性。
(四)按照便于撤退的原则,选择救援人员、车辆、物资的集结地。

第二章 地震灾害处置

地震按照其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为地震。天然地震又分为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世界95%的地震是构造地震。
一、灾害特点
(一)瞬间发生,破坏力强,人员伤亡重。(二)易引发次生灾害。(三)受灾范围广,社会秩序混乱。(四)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特别困难。
二、接警调度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水罐、照明、防化救援、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消防车辆,以及防护、救生、起重、破拆、牵引、照明、通信等器材装备。
3、社会力量
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交通、气象、地质、建设、安监、卫生、环保、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部门协助处置,请求驻军和武警部队支援,调集大型运载车、吊车、铲车、挖掘车、破拆清障车等大型车辆装备。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一)侦察检测
2、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装备,采取听、看、敲、喊、询问知情人等方法,确定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及数量。
(二)设置警戒
警戒范围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火灾、水灾、危险化学品泄漏、供电状况、建筑物再次垮塌等因素。
(三)救援准备
2、成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按照确保危、急、险、重和重点部位(区域)的原则,
(四)生命救助
3、通过问、听、喊、嗅、寻、判、测等方法,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装备,确定被埋人员数量和具体位置。使用破拆、救生、牵引、起重等器材装备,积极营救被埋压人员,做到早发现、早救助。
4、对于受灾程度不同的现场,要以险、重地段为优先救助区域;对于同时有多个急需救助的现场,要以待救者多的为优先救助区域;对于受伤者,要以重伤、病患者及老弱妇幼者为优先救助对象。
第三章 台风灾害处置
台风是指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12级及其以上,即风速超过32.6米/秒的强热带气旋,它是热带气旋四个强度等级中的最高等级。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出现的热带气旋,大约4个中就有1个会在我国登陆。
一、灾害特点
(一)季节性强,多发生在沿海地区。(二)破坏力强,危害性大。主要表现在:一是狂风巨浪。台风中心附近的风速可达100米/秒以上,二是风暴潮。三是暴雨。(三)波及面广,人员伤亡大。世界历史上由台风引发造成死亡人数超过30万的灾难就有3次之多。。
(四)防范困难,救援难度大。(五)次生灾害多,延续时间长。
(二)力量调集
1、消防队(站)
指挥中心要根据预案和当地政府抗灾救灾指挥部的指令及上级要求,统一调度消防救援力量,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确保重点及紧急区域的安全。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2、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装备,采取听、看、敲、喊、询问知情人等方法,确定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及数量。
2、成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按照确保危、急、险、重和重点部位(区域)的原则,制订抢险救援行动方案,确定救援力量部署,展开救援行动。
第四章 海啸灾害处置
一、灾害特点
(一)突发性强、受灾区域广。通常以每小时大约700-800公里的速度扩展。(二)破坏力强,危害性强。(三)人员伤亡大,财产损失大。(四)灾情持久,救援难度大。海啸的重要特征是以“灾后救灾”为主,海啸后常常给岛屿和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损毁,
二、接警调度
(二)力量调集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救生船艇、水上救援装备,水罐、照明、防化救援、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消防车辆,防护、救生、起重、破拆、牵引、照明、通信等器材装备。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二)救援准备
2、成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按照确保危、急、险、重和重点部位(区域)的原则,制订抢险救援行动方案,确定救援力量部署,展开救援行动。
四、行动要求
(一)所有救援人员必须要加强安全防护意识,现场作业人员要用安全绳保护。要以组为单位,不得单独盲目行动。
(二)水上突击队必须由干部带领,不得单独行动。实施救助行动时必须穿救生衣。

第五章 雪灾处置
雪灾能引发雪崩、冰湖溃决、冰川异常运动、凌汛、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雪灾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西部和高海拔地区。
一、灾害特点
(一)地区性明显、持续时间长。(二)连发性强、危害面广。(三)阻断交通,救援难度大。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一)侦察检测
3、采用外部侦察、询问知情人、仪器检测、搜救犬搜寻等方法,确定被埋压人员数量和具体位置。
(二)设置警戒
通常在每一个救援操作点设置一定范围的警戒区域或实行局部交通管制。
(三)救援准备
1、参加雪灾的抢险救援,消防部队指挥员及相关人员应参加当地政府抢险救援总指挥部,参与制订抢险救援方案,掌握灾情状况,领受任务并组织实施。
3、成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按照确保危、急、险、重地段(区域)的原则,制订抢险救援行动方案,确定救援力量部署,展开救援行动。
(五)后勤保障
(六)现场清理
1、利用特勤器材、大型救援装备并发动当地群众逐一清理检查雪灾埋压人员的区域,查清并救助被埋压或失踪的人员。
2、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救援结束后,必须要以队为单位全面、彻底清点人员,检查有无受伤或失踪的人员,并将检查情况报告现场总指挥员,做好记录。
四、行动要求
(一)救援人员要以组为单位开展救援行动,正确操作使用器材装备,严格落实安全措施。
(二)救援车辆停放、人员装备集结地要选择在安全地点或区域。
(三)在救援初期,不得直接使用大型铲车、吊车、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清理现场。
第六章 地质灾害处置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结构发生变化,或遇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而造成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或岩土体整体向下滑动,对附近人员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其主要以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形成出现。
一、灾害特点
(一)暴雨致灾,突发性强。(二)崩塌滑坡,破坏力大。(三)损坏道路,中断交通。(四)人员埋压,救援困难。
二、接警调度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水罐车、照明、防化救援、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消防车辆,以及检测、防护、救生、起重、破拆、牵引、照明、通信等器材装备。
3、社会力量
视情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卫生、地质、国土、交通、气象、建设、环保、供电、供水、通信等部门协助处置,必要时请求驻军和武警部队支援。调集大型运载车、吊车、铲车、挖掘车、破拆清障车等大型车辆装备。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四、行动要求
(一)救援人员要以组为单位开展救援行动,正确操作使用器材装备,严格落实安全措施。
(二)救援车辆停放、人员装备集结地要选择在安全地点或区域。
(三)在救援初期,不得直接使用大型铲车、吊车、推土机等车辆机械清理现场。
(四)随时与地质、国土、气象部门保持联系,及时获取最新气象资料和地质信息。
第五类 公共突发事件处置
第一章 恐怖袭击事件处置
恐怖袭击事件主要表现方式:一是投毒;二是爆炸;三是飞行器撞击,还有纵火、绑架、暗杀、破坏等。
一、事件特点
(一)突发性强,一般伴随有火灾或建筑物垮塌。
(二)人员伤亡多、经济损失大、政治影响大,严重破坏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三)灾害后果严重,救援难度大,处置不当易发生二次爆炸或垮塌。
二、接警调度
(二)力量调集
2、车辆装备
视情调集核生化侦检车、水罐、高喷、泡沫、防化救援、防化洗消、抢险救援等消防车辆,以及防护、检测、警戒、救生、破拆、照明、牵引、起重等器材装备。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2、视情按照“先易后难,先救人后救物,先重伤员后轻伤员,先伤员后尸体”的原则抢救遇险人员。

第二章 群体性治安事件处置

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众多人员围攻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拦截汽车、火车,阻断交通,违法游行示威等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扰乱社会治安的事件。在群体性治安事件处置中,公安消防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保卫重要目标的消防安全,一旦出现纵火情形,要及时扑灭火灾。
一、事件特点
群体性治安事件具有矛盾激化、现场混乱、持续时间长、疏导劝解困难等特点。群体性治安事件表现形式多样,本章主要针对围攻党政机关等单位和拦截汽车、火车的事件。
二、接警调度
(二)力量调集
根据当地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指示,报请总队批准后,按照需要出动的警力、车辆,及时调集力量到达指定地点集结,并视情调集水罐、泡沫、抢险救援等消防车辆,以及防护、检测、警戒、破拆、通信、扩音等器材装备。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三)处置措施
5、如事态发展需要用高压水枪、水炮冲击驱散人群时,须有省、市政府和公安机关的命令方可执行。
第三章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处置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人为因素造成危险化学品、有毒物质、放射性物质泄漏从而导致大面积空气、地面、地下、水体污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破坏公共秩序的事件。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中,公安消防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污染区的灭火救援、为污染区提供饮用水和协助洗消。
一、事件特点
(一)突发性强。(二)后果严重,可致大量人员患病甚至死亡。(三)污染环境,洗消困难。(四)社会影响大,造成公共秩序混乱。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环保、卫生、防疫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按照“救人第一,先控制后处置,有效防护,彻底洗消”的原则进行处置。
(七)全面洗消
在警戒区与安全区之间或附近的空旷安全地带分类设置人员和器材装备洗消场,进行全面洗消。洗消后要经环保、卫生、防疫部门检测后方可撤离。根据实际情况,器材装备应在安全地区存放24小时以上方可归队执勤。
第四章 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一、事件特点
(一)传染性强,易致人死亡。传染性疾病极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传播,传播快、发病快、致死率高。
(二)污染环境,洗消困难。(三)社会影响大,造成公共秩序混乱。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消防部队参与公共卫生事件的灭火救援,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灭火救援行动必须在卫生、防疫和疾病控制部门的指导下,组织严密、防护到位、行动迅速。
(三)安全防护
在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情况下,进入警戒区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在只通过消化道和皮肤传染情况下,按照卫生、防疫部门意见确定防护标准。现场安全员必须认真检查进入警戒区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情况,并做好记录。
(六)全面洗消
器材装备要在安全地区存放24小时以上,方可归队执勤。
1、洗消原则
(1)洗消与封锁自净相结合
(2)做好个人防护
2、人体洗消
可使用洗消帐篷或其他淋浴装具分组淋浴,肥皂搓擦二次,温水(38-400C)冲洗15分钟。
3、牲畜的卫生处理
4、服装装具的洗消
(1)煮沸。应煮沸30分钟以上,煮沸时要适时搅拌,勿使衣物漂出水面,可在水中加入合适的消毒剂,提高消毒效果。
(2)消毒剂浸泡。浸泡时,药液要淹没被消毒的衣物。消毒后,立即用清水漂洗,以免衣物被腐蚀。
(3)熏蒸。可选择相对封闭的空间,将服装挂起薰蒸。薰蒸时,室温应在200C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上,再加上合适的消毒剂。
5、食物和餐饮具的消毒
污染严重的少量食物以销毁为宜。需要消毒的食物和餐饮具,可按照下列情况分别处理。
(1)食物与餐饮具。煮沸或流通蒸汽作用30分钟以上。餐饮具还可用远红外消毒器,消毒温度在140-1500C,作用15-20分钟。
(2)有外包装的食物。可用消毒剂擦拭二、三次,放置一定时间,然后去除包装。
(3)蔬菜、水果。用消毒溶液浸泡一定时间,可杀灭各种病毒,食用前用清水洗净。
6、室内消毒
(1)擦拭。用消毒剂擦拭,用量以表面湿润为度。
(2)喷洒。用普通压缩喷雾器进行喷雾消毒,使用消毒剂同擦拭法,可根据墙壁吸水能力酌情增减。对密闭程度较好的房间,可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消毒。
(3)薰蒸。对密闭性较好的房间,可用消毒剂水溶液直接加热熏蒸消毒。
7、室外地面消毒
用消毒液喷洒,用量酌情确定。通常地面温度愈高,药物用量愈小,所需作用时间也愈短。
8、器材装备洗消
车辆与大型装备可用多用途喷枪喷刷消毒剂进行洗消,处理后用水冲去滞留药物,金属物品应擦干、上油,防止生锈。
通讯工具、光学仪器及其他精密器材,可用消毒剂熏蒸消毒,对不怕潮湿或腐蚀的外壳可用消毒液擦拭。作用一定时间后,用清水擦拭,以防物品损坏。
第五章 城市给水管网爆裂事故处置
一、事件特点
(一)大多为突然发生。(二)局部区域的“洪水效应”。(三)社会影响大。(四)造成众多单位、居民缺水。
二、接警调度
四、行动要求
(一)救援车辆不宜停靠离管网爆裂处较近的地方。
(二)在未关闭供水阀门前,维护好现场秩序,防止强水流携带冲击出的物体砸伤人员。
(三)利用下水道、污水井排除积水时应在井口设置明显标志,防止车辆、行人坠入。
(四)注意现场安全,防止其他事故发生。
第六类 群众遇险事件处置
第一章 水域事故处置
水域救援是指人员在天然或人工水域发生意外而溺水,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所采取的救援行动。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四)救助措施
1、无法使用冲锋舟、橡皮艇的情况下,应采用徒手救助。
2、当溺水者飘浮在水面时,应尽快入水实施救援。徒手救助时,要根据水流流速和水面宽度、深度,选用冲锋舟或橡皮艇进行接应。
3、当溺水者已沉入水下,根据实际情况划定搜索区域。利用冲锋舟、橡皮艇将潜水队员载到溺水点实施搜索。潜水队员下水施救时,应以两人(含)以上编队下潜,沿上游向下游搜索,必要时应有保险绳引导和保护。
5、车辆坠入水域时,首先要击破车窗或打开车门救助车内人员,然后调用大型吊车到场,由潜水员下水固定起吊绳索钢缆,将落水车辆吊上路面。如有货物落入水中,可用同样方法搜索起吊。
6、冰面塌陷、人员掉入冰窖时,救援人员要穿戴救生衣、系安全绳。要适当加大冰窖面积,派出潜水员下水施救。
7、现场医疗急救人员对溺水者确定死亡后,应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四、行动要求
(一)救援人员下水救援必须着救生衣、系安全绳,安全绳的另一端要进行固定,专人保护。
(四)在多人落水需要施救,应按“先近后远,先水面后水下”的顺序进行救援。
(五)徒手救人时,要注意稳定被救者情绪,从侧面、后面接近被救人员,并采取合理的救助方法。
第二章 井下事故处置
一、事故特点
(一)井口小且深、场地狭窄,救援行动难以展开。
(二)井下供氧不足,可能存在有毒或可燃气体,增加了救人行动的复杂性。
(三)因现场环境,可用的救援方法和器材装备较少,救援行动受到限制。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二)安全防护
1、救援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好有他救接头的呼吸器,携带备用面罩、救生、通信和照明器材。
4、如井下积水较深或在流动,下井队员应着救生衣或潜水服。

四、行动要求
(一)在实施井下救援前,必须掌握井下的情况,井壁是否有发生垮塌的危险。救援人员必须佩戴氧气(空气)呼吸器和安全绳后,方可下井救人。
(二)对情况不明的枯井不得冒然下井,必须在勘察清楚后方可开展救人行动。救援时,要准确掌握氧气(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时间和操作要求,防止时间过长或面罩刮掉及供气管线破损,而威胁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
(三)井口周围人员要少而精,防止踩塌井口或掉落物品,发生危险,井口外要组织好机动救援力量,做好救人准备。
第三章 高空事故处置
一、事故特点
(一)事发高空,人员立足点狭小薄弱,随时可能坠落。
(二)高空自杀方式容易给救援增加阻力,需要一边耐心做思想工作,一边做救援准备。
(三)救援行动危险性大,待救者一般滞留在高楼屋顶、高架铁塔、高塔顶部等危险场所,给救援行动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围观群众多,社会影响大,新闻媒体聚集,情况复杂。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四、行动要求
(一)与待救者对话时,语气应尽量委婉、真诚。必要时可请心理学专家与待救者对话。
(二)救援人员在行动时必须系好安全绳,采用双保险,做好安全防护。
(三)救援人员在营救过程中应尽量隐蔽靠近待救者,掌握救人的最佳时机。
(四)救生气垫未充装完毕,不得采取行动。
(五)及时通知公安机关到现场维持秩序,实施警戒。
第四章 电梯故障处置
一、事故特点
(一)电梯内空间小,被困人员情绪紧张,精神压力大。
(二)电梯坠落时产生的离心力和底座的弹力,易使被困人员惊慌失措,情绪激动。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二)救援准备
1、设立警戒区,控制电梯间前室,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第五章 沼气池事故处置
一、事故特点
(一)沼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池内属易燃易爆和有毒场所。
(二)隐蔽性强,发现晚。
(三)救援时间紧迫,救援人员安全防护不当极易造成中毒、伤亡。
三.处置措施
1、进入沼气池救人要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时缺乏呼吸保护装具时,要用湿毛巾掩住口鼻。
2、加强安全保护,救援人员要系安全绳,
四、行动要求
(二)当事故发生在能见度较低的气象或环境条件下,应及时调集照明车或移动照明灯具到场。在冬季,救援前应做好准备活动,防止肌肉痉挛。
(三)沼气有爆炸危险时,救援人员要采取防爆措施,使用喷雾水稀释驱散。
(五)进入作业区的人员,严禁携带产生火花的器材和工具,防止引发沼气燃烧,导致二次事故。
第六章 山地事故处置
一、事故特点
事故地点一般都在没有通车道路,行人难以到达的险峻地点,救援行动危险性大,施救环境复杂、条件受限,救援时间长。
二、接警调度
(二)调出辖区中队,视情调出特勤中队、邻近中队增援。调集抢险救援等消防车辆,以及救援支架、救援吊袋、缓降器、牵引器、下降器、救生绳、驱体固定气囊、保险绳、安全钩、担架、移动照明、手提扩音等器材装备。
(三)视情报告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医疗急救、交通、登山协会等相关部门、单位到场协同处置。必要时,可调集直升机到场协助救援。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四、行动要求
(一)与被救者对话时,语气尽量委婉,稳定其情绪,防止被救者争抢逃生发生意外。
(二)救援人员必须系好安全绳,并采用双保险措施。
(三)对一时难以营救的被救者,应向其提供必需的药品、饮食和御寒衣物。
(四)夜间行动应在现场架设照明灯具。
(五)救援中,要防止救援人员和围观群众被山体滑落物砸伤。
第七章 孤岛遇险事故处置
孤岛救人是指岛屿或礁石周围的水位突然上涨,岛上人员来不及返回或因其他原因被困时而采取的救援行动。
一、事故特点
(一)四周无依靠,被湍流包围,孤立无援。
(二)环境危险、复杂,被救者心理压力大。
(三)舟船难以靠近,救援行动艰难。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二)安全防护
1、下水救援人员必须穿好救生衣、身系安全绳,在岸上人员的保护下下水。
2、冲锋舟、橡皮艇下水必须用安全绳保护。
(四)处置措施
1、用抛绳枪将引绳射到孤岛,建立救生通道。冲锋舟、橡皮艇沿救生通道到达孤岛实施救援。
2、如距离远、河水深、水流急,应使用较大船舶靠近孤岛,再施放冲锋舟救人。冲锋舟要用安全绳进行保护。
3、如距离远、河水不深、水流不急,冲锋舟无法使用,可采取徒手携绳游至孤岛,或使用橡皮艇沿架设的安全绳划到岛上救人。
第七类 群众求助救援
第一章 居民家中取钥匙求助
一、事故特点
(一)群众求助,出警频繁。
(二)车辆难靠近,登高器材用不上。
(三)窗外攀爬危险性大,要求高。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五)现场清理
1、救援任务完成后,做好现场记录,并请求助人、公安民警、单位领导、社区管理人员、物业管理人员签字确认。
2、清点人数,收集、整理器材装备,安全撤离。
四、行动要求
(三)处置前必须核对求助人身份,救援后应请求助人签字。
(四)尽量不要损坏求助人上下楼层居民放置在窗口、阳台的设施或物品。
(五)从居民楼顶施放安全绳进入求助人窗口、阳台时,要告知求助人楼上、安全绳垂下经过的住户,以免造成意外情况的发生。
第二章 摘除蜂窝求助
摘除蜂窝求助是指在居民区、村庄或公共场所出现蜂窝,威胁附近人员安全,应群众求助前往摘除的救援行动。
一、事故特点
(一)蜂窝所处的位置不定,救援受到地形限制。
(二)摘除行动有一定难度,蜂警觉性高,攻击能力强,很难一次除尽。
(三)摘除人员防护不当易受到伤害。
二、接警调度
(二)调集辖区中队抢险救援班出警,携带保险绳、防蜂服(或隔热服)、手套、塑料袋、杀虫剂、专用工具等器材装备。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二)安全防护
1、摘取建筑物上的蜂窝时,绳索选择长度合适,不宜过长,采用双安全绳进行保险,绳索的一端要固定在稳固的建筑构件上,经过窗台时绳索要用墙角保护器或窗台保护垫进行保护。
(四)救援措施
由于蜂窝生长的位置不同、大小不一,可采取袋装法、火攻法、水攻法等方法进行处置。
1、袋装法
2、火攻法
3、水攻法
(五)现场清理
四、行动要求
(二)摘取蜂窝危险性较大,必须有干部到场指挥。所有救援人员必须着防蜂服或隔热服,进行全身封闭防护,扎紧领口、袖口、裤口,防止蜂蜇。
(三)正确选择摘取蜂窝的方法。摘取下的蜂窝要采用火烧或掩埋的方法处理干净。
(四)要携带必要的解毒药品。一旦被蜂蜇伤迅速涂抹,如出现过敏等急性反应,应立即送往就近医院救治。
第三章  关闭居民水、气阀门求助
一、事故类型
(一)因为片区停水(气),住户打开阀门忘记关掉而出行,造成漏水(气),或阀门老化造成漏水(气)。
(二)居民在烧、煮食物时外出,因锅沸溢使火苗熄灭造成漏气。
(三)精神失常者开启燃气自杀。
(四)犯罪嫌疑人为毁掉证据,伪造现场打开水、气阀门。
二、接警调度
(二)安全防护
1、进行楼层救援时,绳索选择合适、不宜过长,采用双保险进行保护。绳索的一端要固定在稳固的建(构)筑物构件上。绳索经过窗台要用墙角保护器或窗台保护垫进行保护。救援人员的安全绳、救助绳、救援吊带、安全带等器材要经过现场检查,确认无安全问题后方可使用。
2、居民家中发生天然气泄漏,救援人员要佩戴空气呼吸器,携带无火花工具。
(四)救助措施
1、进入高层救援的人员必须穿戴救援吊带。无论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都必须在固定点实施保护。
(五)现场清理
1、会同公安民警、社区管理人员、物业管理人员对现场进行全面检查,确定无危险后将其门、窗关好。
2、如业主无法达到现场,救援完毕后应请公安民警、单位领导、社区管理人员、物业管理人员签字确认后,将现场移交上述人员。
第四章 锅炉事故处置
一、事故特点
(一)工业、民用锅炉因停水存在爆炸危险,严重影响工业、居民的生产、生活秩序,并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爆炸威力大,甚至会导致建筑物垮塌,造成人员伤亡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救助行动难度大、时间长。
三、处置程序与措施
(一)侦察检测
询问知情人以及单位工作人员,检测燃油锅炉油品泄漏部位、流积位置和蒸气浓度,了解锅炉缺水程度、锅炉压力、温度等情况,并查明周围的单位、住宅、交通道路等情况。
(五)处置措施
燃油锅炉或发生油品泄漏时,应采用泡沫灭火剂冷却灭火。
2、利用水炮、开花水枪或高压喷雾枪冷却锅炉、降低温度,并与锅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3、现场温度降低、爆炸危险排除后,利用水罐车给锅炉加水。
四、行动要求
(一)现场有爆炸危险时,救援人员要少而精,利用水流、泡沫对锅炉进行冷却灭火时,要利用地形地物作掩护。
(二)对锅炉冷却时,水炮要不停地摆动,使水流从上均匀冷却锅炉。严禁使用强水流直接冲击,防止骤冷导致锅炉发生爆炸。
(三)夜间救援时要做好现场照明。


网站首页              律师团队              业务范围              经典案例              热点资讯               解决方案               专家介绍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曹刚律师网 地址:沈阳市浑南区浑南三路1-8号同方大厦B座6层 电话:13066773119 024-31502119 传真:024-31502119
ICP备案编号:辽ICP备17006514号-2 技术支持:盘古网络 [定制网站]
0
关闭